政見網7月24日刊登題為“圖解中國基礎設施投資30年”的評論,用圖說的形式對2009年的“4萬億”進行了反思。文章援引的數據來自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副研究員黃少卿的研究成果。美國《大西洋月刊》昨以“中國基礎建設的盛大狂歡”為題,轉載了這篇評論。
《大西洋月刊》稱,中國的基建投資世界領先。新公路、新鐵路、新摩天大樓甚至是新城市每天都會涌現。毫無疑問,中國的基建是野心勃勃的,但是,這樣的投資卻不見得是明智的。
以下是來自政見網的原文:
城市化是推動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而在這一過程中伴隨的地方債務風險卻日益令人憂心。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黃少卿副研究員主持的《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來源、投資效率與地方財政風險》課題指出,當前中國整體上已不存在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2009年推出的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的“四萬億”在經濟上是無效率的,且投資錯配帶來的GDP損失目前在增加。
從地方財政風險來看,一方面,大多數地方政府并未因經濟刺激計劃而帶來財政風險,另一方面,測算表明,青海、新疆、云南、貴州和內蒙古等5個西部省份在“四萬億”中投資力度過大,借債過多,還款能力堪憂。因此,地方政府在大規模投資基礎設置時,必須要合理匹配生產設施投資,否則不利于財政穩定。
該課題建議,應及時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工作重心,從基礎設施先行調整到完善制度環境、鼓勵私人創業與投資上來,從而糾正投資錯配,降低西部地區省份的地方財政風險。
無論是對于基礎設施已經存在過剩的不發達西部省份,還是對于基礎設施仍有一定的投資空間的東中部省份,為了推動城市化而進行過快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都可能惡化中國兩種資本的配置效率,加大地方財政風險,為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設置障礙,因而需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